
01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痛苦是上瘾的根源,把上瘾归因为生活中痛苦太多,需要借助一个东西来安慰自己,找着找着就找到了上瘾的药物或者行为,这样来逃避现实中的痛苦。
02
之前和一个老大哥很熟,经常聊天,他说他的母亲,一个人把他们3个兄弟姐妹养大,但是呢,日子实在过得太艰辛了,即使八九十年代非常穷困,母亲还是会买点烟来抽。开始还有点不理解,后面才明白母亲实在太辛苦了,需要在生活中找一点慰藉。
我也知道对于一些病重的人,医院会给他们开点吗啡,来缓解他们最后一段时光的痛苦。
往前说,清末以及之后的战争时期,也有很多人靠抽大烟(鸦片)来缓解病痛和战伤。
03
但我给大家说的是,一不鼓励大家抽烟,二不鼓励大家用吗啡。
因为简单地讲,这些药物满足的是一种心理渴望,满足一个人觉得抽烟能给他带来慰藉的渴望,然后带给他短暂安慰和长久痛苦。
现实中的痛苦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刚才说的抽烟、吗啡、鸦片,都是成瘾物质,而使用的情况,与性瘾何其相似,都是在有痛苦(生病、感情挫折、学业事业不顺、家庭不和谐、生活艰辛)的时候使用的。
04
再讲个经典的故事:
1959年到1975年的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军事战争,这次战争给广大美国人民带来很多意外的伤痛,其中之一便是美军士兵普遍吸毒。
到1971年,几乎每一名越战士兵都接触过海洛因,通常都是在抵达越南后的头几周内由战友提供的。一名战士说自己平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海洛因就是在走下抵越飞机之际,一名要搭乘同驾飞机的回国战士给他的。
当时在美国的海洛因价格比越南战场上的要昂贵数倍,且纯度更低,因此人们担忧吸毒者对毒品上瘾的几率更大,犯罪行为也会更加猖獗。
于是,政府便建立特殊的监督体系,检测被遣送回国的越战士兵在回国之前是否吸毒,并帮助吸毒士兵戒毒。
越战士兵回去后,极少有人复吸,这让美国社会为之震惊。复员后的士兵中,只有7%的人再次吸食过海洛因类毒品。即便是那些在越南战场上已经对毒品上瘾的士兵,也只有不到10%的人表示回国后毒瘾没戒掉。
05
越战本身及其战后所发生的事情都与人们对吸毒问题的普遍看法相冲突。传统观念认为,对海洛因上瘾是多次吸食的结果,一旦上瘾便几乎不可能再戒掉。
而越战士兵的经历表明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很多吸食过海洛因的战士都没有上瘾,即使上瘾,多数人在回国后也能成功地戒掉。
越战士兵的吸毒事件是整个吸毒史上奇特的一页,并非常有利地证明了这样一种观点:社会环境的改变能对吸毒者的吸毒方式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美国士兵被派往越南战场作战,他们都非常年轻,远离家乡熟悉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不再受惯有的社会和道德制约,军旅生活又十分单调无聊。
对多数人来说,那种经历令人茫然、困惑且经常感到极度恐惧。而逃离战场又几乎不可能,除非自残致重伤才可能被遣送回国。
当时越南的毒品价格低廉且购买方便,于是吸毒就成为他们排解苦闷、逃避现实的理想方式。
06
你可以想想,这些吸毒的越南士兵,和有性瘾的人,又何其相似?
都是生活的单调无聊、痛苦,让人去使用成瘾物质或者成瘾行为。
但这些士兵,回到美国,回到家后,对于陌生环境和死亡的恐惧、孤独、军旅生活的枯燥无聊,都消失了,到了一个好的环境场中,生活地充实幸福,也就不需要毒品了,所以回到美国的士兵90%都摆脱了毒瘾。
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充实生活,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而不是用上瘾行为自戕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