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专业要越会沟通

愈成熟的麦穗,愈懂得弯腰;愈懂得弯腰,才会愈成熟。保持谦虚和拥有成就,绝对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

有一位资深医生,因为医术非常高明,许多年轻的医生都前来求教,并且主动要求投靠在他的门下。资深医生选了其中一位年轻的医生,留在诊所内帮忙看诊,两人以师徒相称。

看诊时,年轻医生成为资深医生的得力助手,资深医生理所当然是年轻医生的导师。由于两人合作无间,诊所的病患与日俱增,声名远播。

为了分担看诊时,愈来愈多的工作量,避免病患等太久,医生师徒决定分开看诊。病情比较轻微的患者,由年轻医生诊断;病情比较严重的,由师父出马。

实行一段时间之后,指明挂号给医生徒弟看诊的病患,比例明显增加。起初,医生师父不以为意,心中也高兴地认为:「小病都医好了,当然不会拖延成为大病,病患减少,我也乐得轻鬆。」

直到有一天,医生师父发现,有几位病患的病情很严重,但在挂号时仍坚持要给医生徒弟看诊,对此现象他百思不解。还好医生师徒两人彼此信赖,相处时没有心结,收入的分配,也有一套双方都能接受的标准制度,所以医生师父并没有往坏处想,也就不至于到怀疑医生徒弟从中搞鬼、故意抢病患的地步。

「可是,为什麽呢?」他问我:「为什麽大家不找我看诊?难道他们以为我的医术不高明吗?不会吧!我刚刚才得到一项由医学会颁赠的『杰出成就奖』,登在新闻报纸的版面也很大,很多人都看得到啊!黄顾问,这究竟是怎麽回事?」

为了帮忙解开他心中的疑团,我必须到他的诊所深入观察。本来我以为有必要特别佯装成病患,后来因为感冒,也就顺理成章地到他的诊所就医,顺便观察看看问题出在哪裡。

初诊挂号时,没问题,负责挂号的小姐很客气,并不会刻意暗示病人要挂哪一位医生的门诊。複诊挂号时,就有点学问了,我发现很多病患都从医生师父那边,转到医生徒弟的门诊。

这部分的问题是出在所谓的「口碑效果」,因为医生徒弟的门诊挂号人数偏多,等候诊断的时间也比较长,有些病患在等候区聊天,不但交换彼此的看诊经验,也呈现出「门庭若市」的场面,让一些对自己病情比较没有信心的患者趋之若鹜。

更有趣的发现是在问诊的过程中,我又有了新发现。医生徒弟的经验虽然比较不丰富,但也就是因为他有此自知之明,所以问诊时非常仔细,慢慢研究推敲,跟病患的互动沟通比较多、也比较深入。

再加上医生徒弟没有身段的问题,所以很亲切、客气,也常给病患加油打气:「不用担心啦!回去多喝开水,睡眠要充足,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诸如此类的心灵鼓励,让他开出的药方,更有加乘的效果。

回过来看看医生师父这边,情况正好相反。经验丰富的他,看诊速度很快,往往病患毋须开口多说,他就知道问题在哪裡,资深加上专业,使得他的表情显得冷酷,彷彿对病患的苦痛渐渐麻痺,缺少同情心。

整个看诊的过程,明明是很专业认真的,却容易使病患产生「漫不经心、草草了事」的误会。

当我向医生师父提出这些浅见时,他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对喔!我自己怎麽都没有发现!」

这是麦穗的弯腰哲学,其实,很多具有专业素养的人士,都很容易遇到类似的问题。并不是自己故意要摆出盛气凌人的高姿态,但却因为地位高高在上,而令人仰之弥高,产生遥不可及的距离感。

别忘了!愈成熟的麦穗,愈懂得弯腰。或者,我们也可以来个逆向思考,愈懂得弯腰,才会愈成熟。保持谦虚和拥有成就,也许就像鱼与熊掌般难以兼得,但也绝对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只要随时提醒自己,放下专业的身段,愿意诚恳和比你资浅,或职务位阶低的人好好沟通,拥有成就的同时,依然可以有谦虚的心胸。

换句话说,有专业素养、也很会做事,的确是成就自我的重要基础,但沟通的技巧和友善的态度,却是不可或缺的要件。

有些学识很棒的人,常被讥评为:「躲在象牙塔裡!」其中一部份的原因,就是出在他们既不善于沟通、也不乐在沟通,与外界的接触愈来愈少,他不了解别人,别人也不会懂他。

诚如「会做事、也要会做人」的道理一样,愿意沟通的态度,就是一种谦虚的表现,将会令你的专业表现,更添光彩!

站长的话:

成功者常言,做事要有效率又要有效果,但在此事上似乎用不上,反而是…做人比做事更加重要。

在某些情况下,效率反而让人觉得不够专业,甚至产生出随便敷衍了事的印象,尤其在人与人互动中更加显著。